前些天喷了下所谓的前端「娱乐圈」,虽然带有点情绪但是应该能说明我的目前前端这个圈子的态度。

昨晚收到前同事的来信,虽然带过的团队和人较多,真的尴尬记不起来您是谁来,但真的非常感动那么多年过去还能想起不才。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继续写篇我自己个人从前端转型的历程和心态。其实这个话题其实已经不止讨论过一次,但其实以前我把这件事情自己也就当做过往来调侃而已,没有非常认真的分析。

我想现在看来,是个非常好的时间点来说这个事情:一来当作自己的个职业方面的总结、二来也可以抛砖引玉当作各位的参考,见笑。

如果时间拨回到十几年前,那时候的前端职位的定位和职责其实非常的模糊,对于前端的理解往往就 JavaScript 代码复制粘贴实现 HTML 页面的轮播等功能就完事,只是后端顺手把页面套了是上不了什么台面的技术活。

说起来我也是半路出家,因为那时候我的主要还是写点 PHP 以及 Java 然后再来折腾 HTML 页面。再往后就是入职了淘宝,才对于前端这个职位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以及深入。

如果说当时的大环境是 Web2.0 的时代,那么前端这个职位的技术深度其实几乎停留在 Web1.0:大量的非工程化的前端代码四处堆放,没有工程化的概念,前端也忙于四处救火不是套页面就是修复各种因为浏览器兼容性造成的页面错乱等等事情。

总结下来,那时候(2010 年上下)我个人对于前端这个职位的也是迷茫的:一是业界对于前端这个职位的定位非常的模糊,单纯的对于这个职位而言往往只有一二线的大厂有专门的职位,你能跳的公司其实来回也就那么几家;二是个人因为业务的发展承担了更多的职责,如果只是从前端的角度和高度去考虑整个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情况,往往是非常的片面以及各种不足。

好在那时候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业界的快速迭代让部分的疑惑变成了让业务 push 你走的动力。

就是在那个环境下,我逐渐从前端这个职位切到了移动端,再后来因为团队的成员比例变化从移动端切到了后端以及管理。

其实我现在回想和总结起来,那时候的我还是相对浮躁了些,如果按照我现在想法和逻辑,我肯定不会做以下的几点:

1、对于前端方面我在「前端娱乐圈」的文章中也喷过,我当时也是过于的关注用户界面的展现形式,然后将各种所谓的新技术套用到自己认为很能出彩的地方,然后显得自己非常的有成就感。

2、过多无意义的争论甚至是争辩,因为前端的可实现以及「重复的轮子」太多,所以造成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解决方案。如果不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或者作出决策,很多时候往往会陷入无谓的孰优孰劣的争论中,非常的没有必要。

3、从前端转移动端以及后面的后端,往往会带着思维的惯性来理解不同技术栈的方案。例如我曾经干过件「蠢事情」就是自己撸了个所谓后端的高灵活性的框架,然而到后面我才知道 IoC 以及 DI 原来 Spring 已经帮你做到了所有你所想的事情。

4、后端其实出成果的路径往往没有前端的直接,前端优化部分的 case 往往用户从体验上来说非常能直观的感受到,而后端如果需要同样的效果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往往风险也更大。因此,有段时间我从后端的角度上来说,变更极为的保守。

从技术栈上来说,我入后端是从 PHP 开始的,然后写的最长的时间是 Java ,到近几年( 2019 年开始)才开始写 Golang。

如果您考虑从前端转后端,其实任何种后端语言都应该能够被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但是咱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更多不仅仅是技术栈方面的事情。

首先,从自身角度上来说,我们需要明白自己擅长做什么以及不擅长做什么。了解自己的边界后,从能定位自己的定位。

其次,从大环境来说 Java 技术栈还是主流,相信你掌握 Java 技术栈以后,再去了解其他的后端技术栈也是能一通百通,技多不压身。然后,自己能够足够回答上述的两个问题后,再去做学习上的规划也会明确很多。

还有个想法我其实想提出来,让您多考虑下。

小城市虽然能够提供的职位相对比较少,可能高度也不会很高。但是我们随着年龄的渐长,需要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实也会越来越少,例如考虑家庭等等的因素。

这点我们得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因为环境的制约造成的困扰,其实改变自身来解决是非常困难的,有可能的方式换个思路例如换个环境才是比较好的做法。

以上的观点可能过于主观,仅供参考。